挺膺者说·返家乡系列 | 连州小长鼓舞传承创新提案:以青年之力赋能非遗活态传承

Body

编者按

青春向党,青年向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党委统一部署,系团委积极组织、引导青年学子参与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等重点方向,25支队伍、共28人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岗位实习、文化调研、社会观察等多种实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挺膺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23级本科生黄嘉茹、梁杏芬和24级本科生邓仁广、王艺睿、周莹组建团队结合学系实际和专业特色,深入瑶安瑶族乡开展调研实践,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探索青年力量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可能。

Image removed.

 

瑶族高台小长鼓舞介绍

瑶族高台小长鼓舞是广东省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八仙台共舞”的独特形式承载着瑶族千年迁徙记忆与生态智慧

表演小长鼓舞时,舞者需在方寸空间完成双人协作,这既是对瑶族先民“刀耕火种”生产场景的艺术再现,更是中华民族“和合共生”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这项始于隋代的民间艺术,在当今时代需探索新的生存范式

 

一、田野深描

文献研究

团队系统梳理了《连州志》《瑶族通史》等古籍资料,整理出高台小长鼓舞自隋代以来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同时深入分析广东省非遗保护政策文件,明确调研方向与重点任务。

通过文献研究,团队初步掌握了舞蹈的文化内涵与保护政策框架,为实地调研奠定了理论基础。

 

田野调查

团队围绕“村落考察—文化室调研—传承人访谈—舞蹈实践—校地联动”五步路径展开实地调研。在盘石里村,团队成员对多处瑶族文化符号进行记录,揭示了村落空间与非遗文化的深层关联。在瑶族文化室,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传统服饰、舞蹈道具及历史文献等相关信息。

 

深度访谈

团队成员聚焦舞蹈的技艺特征与传承现状,对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新花进行了深度访谈。

赵新花详细讲述了地高台小长鼓舞的由来,并且也提到了高台小长鼓舞的突出特点

 

赵新花:为了纪念盘王,我们把树锯成了板和方条并用它们做成了八仙桌,用树枝和羊皮做成了小长鼓。在逢年过节或者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站在八仙台上边舞边唱,用舞蹈来表现我们瑶族生产生活的场景。因为要在一个小小的桌子上与另一位舞伴共舞,所以高台小长鼓舞的腿部总是只能在一张小小的桌子上进行运动。同时,由于高台小长鼓舞是两个人在同一张八仙桌上共舞,因此舞者的活动空间极小,这样便需要两人极其精确的配合,手上的小长鼓也要配合舞蹈的动作进行转换。

 

在赵新花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高台小长鼓舞的基础动作,深刻体会到空间限制下的协作难度。

 

重点聚焦

团队重点探究了高台小长鼓舞的传承现状。

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非遗传承人进入当地学校进行高台小长鼓舞开班教学,以此推动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2年,由连州市文化馆与瑶安民族学校联合创编的省级非遗项目舞蹈《瑶山里的小苔花》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艺术展演”以最高分夺得群舞金奖兼最佳表演奖

然而,在此之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较少,小长鼓舞的传承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现实困境

瑶族高台小长鼓舞的传承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其困境可归纳为“地理阻隔—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的恶性循环链。

1、地理屏障加剧文化孤岛效应

瑶安瑶族乡深居南岭腹地,地理阻隔导致两大问题:年均外出展演极少,且多集中于广东省内文化节庆;研学访客稀缺,村落接待非遗考察团队少,文化互动频率持续走低。

2、人口空心化引发传承断层

当地的青壮年流失率高,而留守群体中,熟练掌握高台小长鼓舞者人数少且平均年龄高,导致系统性教学停滞,难以开展师徒传承教学。

3、资源匮乏制约文化能见度

数字化缺位,现存影像资料较少;传播渠道单一,依赖线下展演与口耳相传,新媒体平台传播极为匮乏;市场需求低迷,少有商业演出邀约,缺乏相关文化创意产业。

 

三、创变提案

面对高台小长鼓舞的传承困境,可依托创新思维与跨学科协作能力,构建“保护—传播—活化”三位一体的介入路径,推动非遗从“抢救性保护”向“创造性转化”升级。 

1.采取内容破圈,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叙事策略进行宣传,以“长鼓舞者的一天”为主题,拍摄传承人赵新花的日常训练、村落生活与创新探索,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系列微纪录片,强化“人—舞—地”的情感联结。

利用挑战赛引流,发起“八仙台共舞挑战”,邀请用户以双人合拍形式模仿简化版动作,结合流量奖励机制,推动全民参与。

2.加强经济反哺机制探索,构建可持续创新生态

进行文创产业链开发,设计“长鼓舞”主题盲盒,产出Q版表情包等轻量化作品;进行文化IP打造和授权,将舞蹈符号授权至文旅、服饰等领域,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反哺高台小长鼓舞传承。 

3.加强制度保障,多方联动护航传承

开展青年志愿者驻村计划,选拔高校学生组成“非遗特派员”团队,协助传承人开展字化记录、新媒体运营与活动策划,形成“传帮带”长效机制。同时,可以尝试政策对接平台搭建,联合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设立“瑶族舞蹈创新专项基金”,建立“申报—孵化—落地”全流程扶持体系。 

 

四、双向赋能

本提案以青年为行动主体将新媒体传播与产业思维融入非遗保护,既破解传统传承模式的空间限制与代际断层,又通过“造血式”活化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同类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型提供可复制范式。

非遗传承与青年成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共生实践。高台小长鼓舞的千年鼓点,在青年创新力的激荡中迸发新声;而青年亦在守护非遗的历程中,淬炼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未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将继续通过服务性学习深化“学思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推动非遗保护从“单向输血”转向“双向赋能”。 

 

结语

在探索非遗传承的进程中,青年不仅是文化基因的解码者,更是创新表达的创作者;让非遗不再是深山中的“活化石”,而成为可触摸、可共创、可共享的文化IP。这种共生演化,既让非遗在青年手中焕发“破圈”生命力,也让青年在文化根脉中寻得身份认同与价值归属

展望前路,我们期待与更多力量携手:以高校智库激活非遗美学价值,以政策支持构建传承生态系统,以大众参与织就文化传播网络。让连州瑶山的鼓声,跨越层峦叠嶂,激荡时代回响;让青年与非遗的共生故事,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守千年鼓韵,开万象新章;青年非遗共潮生,文化薪火永相传!